新聞資訊
NEWS CENTER
|
人才是地質調查事業發展的關鍵时间:2024-03-15 作者:錦州新大陸【原创】 阅读 “科技是地質調查事業的核心,人才是地質調查事業的關鍵!比缃,這句話正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奉為圭臬。 10月25日,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遴選,在北京召開的李四光學術思想研討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為首批4名“李四光學者”和18名杰出地質人才舉行了頒獎儀式。這標志著中國地質調查局實施的地質科技人才工程邁出了極為堅實的一步。 “事在人為。地質調查工作要給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提供支撐,精心服務于國土資源中心工作,人才是頭等大事,必須持之以恒,下大力氣解決!10月28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科技是核心,人才是關鍵”,人才工作成為頭等大事 “看過電影《天下無賊》嗎?”王研首先發問,“里面有句經典臺詞:‘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痹谥袊刭|調查局,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人才工作,是這里的頭等大事。 王研介紹,自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就把地質科技人才當成地質調查事業改革發展的關鍵因素。為此,局黨組提出了“科技興局、人才強局、依法治局”的三大發展戰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地質調查事業改革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地質調查事業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地質調查過程就是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過程的理念。 今年9月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印發《關于加強地質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全面實施地質科技人才工程,正是為了發掘卓越地質人才、杰出地質人才和優秀地質人才。 “三項人才計劃,目的就是要打造我們自己的人才培養平臺,構建符合地質工作實際且獨具特色的人才成長體系!吨笇б庖姟返某雠_,彰顯出新時期地質調查工作崇尚科技、服務國家、尊重人才的核心文化價值! 從另一個角度講,全面實施地質科技人才工程,打造三項人才計劃,其實也是現實所迫。 眼下,正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無論是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都迫切需要地質調查工作發揮基礎先行作用,解決能源、資源、環境、災害和基礎地質等領域內的重大關鍵地質問題,尖端地質科技人才的缺乏卻成了掣肘之處。 王研坦陳:“雖然經歷了幾年臥薪嘗膽,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局地質科技人才隊伍的總體能力,目前仍不能適應建設一流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要求,無法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實踐中,這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解決重大能源、礦產、環境、災害問題和重大基礎地質問題的能力不強;可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需要的成果不多,質量不高;地質調查成果轉化應用和有效服務的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地質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動力不足;缺乏人才成長進步的平臺、通道和激勵機制;人才評價標準和機制存在誤區等。 今年1月13日,在第十三屆李四光成果獎頒獎大會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曾要求推進地質調查成果評價機制改革!斑@已經成為新一屆局黨組全面深化地質調查工作的重大任務之一,也成為整體改革的‘牛鼻子’。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科技是核心,人才是關鍵’的理念將進一步得到彰顯。”王研告訴記者。 本土發掘與海外引聘并行,為各類人才成長搭建廣闊平臺 在年初召開的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提出地質調查“九大計劃、50項工程和300個項目”。 “地質調查工作是科學創新的過程,而創新驅動的實質就是人才驅動。要實現這些宏偉的目標,需要構建我們自己的地調人才梯隊。正如鐘自然局長強調的那樣:‘要念好我們自己的經,腳踏實地做好工作!催^來,這也會成為全局尖端人才成長的平臺! 地質科技人才工程是項宏大的工程,包括3項重點人才計劃,即卓越地質人才計劃、杰出地質人才計劃和優秀地質人才計劃。 王研解釋,卓越地質人才是在國際、國內地學界享有較高聲譽,取得重大創新成果,有效解決資源、環境或基礎地質問題,成果轉化有效服務非常顯著,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成效顯著,具有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知名專家。 記者注意到,中國地質調查局2013年曾出臺過一個“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引聘計劃”,明確到2020年,面向海內外引聘一批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 “這兩項計劃都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最高等級的人才計劃,資格條件、待遇相當,入選后都會被授予‘李四光學者’稱號,因此并不矛盾。卓越地質人才計劃致力于用好現有人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引聘計劃’側重引聘海內外掌握關鍵技術、填補我局空白、快速提升我局調查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如此一來,本土發掘與海外引聘并行,為各類人才成長搭建了廣闊平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比缃,中國地質調查局正不斷增強地質調查隊伍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著力建設以“六個一流”為標志的世界一流地調機構!鞍l揮世界頂尖地調人才的帶動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梯隊的第二個層次,是杰出地質人才。杰出地質人才是在國際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并取得重大成果、解決能源資源和基礎地質重大問題,且成果轉化效益明顯、團隊培養成效突出的領軍人才。 而優秀地質人才是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地調系統具有較高知名度,并取得重要成果、解決能源資源重要問題、成果實現轉化,且擔任團隊重要角色的核心骨干。 “五不唯”與“四問”打破常規,解決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問題 9月22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啟動了首批卓越、杰出地質人才和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評選工作。整個過程按寧缺毋濫、優中選優的原則,經過單位推薦、資格審查、局領導面談、專家評審、局科技委員會評議、黨組會審議、公示等程序,才最終評選出2名卓越地質人才、2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和18名杰出地質人才。 在人才評價指標上,“五不唯”與“四問”,成為打破常規的亮點之一。王研告訴記者,“五不唯”,就是不唯資歷、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論文、不唯獎項。 “近年來,人才評價標準和機制存在誤區。有的人才選拔過程中過度重視發表的SCI論文數量以及獲獎情況,這些往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唯論文而論文、唯獎項而獎項,怎么能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 評價指標是人才工作推進的“指揮棒”,原有的人才評價標準已不能再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必須要加以改變。 “我們核定人才的標準,是以品德、能力和成果業績為評價指標。在品德上,要求熱愛地質事業,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學風正派。在廉潔自律方面,近兩年不能受過黨紀、政紀處分。在能力方面,是看其解決重大問題能力的高低、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弱、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以及近5年是否主持過國家級或省部級的工程和項目。成果業績關鍵是看其取得的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和對國土資源事業的支撐程度、服務效率! 具體就是“四問”:一問,看其成果是否解決了資源環境或基礎地質問題;二問,看其成果是否實現了轉化應用和有效服務;三問,看其成果是否促進了科學理論創新和技術方法進步;四問,看其成果是否促進了人才成長和團隊建設。 “這次選拔出的22名人才,都符合這樣的要求,將成為未來地調工作的中流砥柱。但如果按照以前的選拔標準,有些人恐怕就要被埋沒! 不僅是在人才選拔上,人才激勵機制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過去,一般只是授予稱號或給予一次性獎勵。這次不然,我們實行崗位聘任制和目標責任考核!蓖跹薪榻B,“聘期一般為3年,簽訂三方聘用合同,明確責權利,明確崗位考核目標。卓越人才享受所在單位最高績效工資水平200%~300%的待遇,杰出地質人才為120%~180%,優秀地質人才則100%享受所在單位最高績效工資水平! 考核也是重中之重。年度考核和聘期期滿評估相結合,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對年度考核為不合格,或連續兩年考核為基本合格,或聘期期滿評估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都將予以解聘。崗位聘用制和目標責任考核,打破了人才稱號終身制,解決了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問題。 首批遴選工作的結束,也是地質科技人才工程的開始!敖酉聛淼腻噙x不定期舉行,只要我們發現有符合要求的高級人才,遴選工作就會啟動!蓖跹懈嬖V記者,“不管最后形成100人、200人還是500人的規模,只要有‘千里馬’,我們就會把‘伯樂’當到底。” 主動突破陳規,打造各類人才大展宏圖的創業熱土和施展才華的黃金寶地,為國家“戰略布局”和實現“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地調局地質科技人才工程,讓人充滿期待。 |